1、崇明县简介
崇明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1958年划归上海市。南以长江主泓道为界,与江苏省常熟、太仓,上海市宝山、川沙等县相望,北以江苏省的启东、海门县1983年的陆地线为界,东濒浩瀚东海,西接万里长江,岸线总长207.47公里。全岛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至18公里不等,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1981年底土地普查数,包括永隆沙22平方公里)。
崇明岛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618~626年(唐武德年间),长江口江面出涨东沙和西沙,是为崇明岛的前身。以后无数沙洲时东时西、忽南忽北地涨坍变化,至明末清初,始连成一个大岛,并逐步稳定下来。其间,县城随沙洲涨坍而经六建五迁,先后移迁至4个沙洲。崇明扼江海要冲,1222年(宋嘉定十五年)设边海巡检司,在明朝反击倭寇侵扰中,作为江防重镇,设有水师。历来被称为“大江门户,十郡屏藩”。
五代初设崇明镇于西沙,崇明之名始于此。1222年(宋嘉定十五年)置天赐盐场,隶通州,后隶两淮都转运盐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州,隶扬州路;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县,隶苏州府,后兼隶太仓州;1914年至1958年隶江苏省(其中1939年至1945年8月隶伪上海特别市);1958年12月划归上海市。
崇明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降水量1003.7毫米。年平均日照2104小时。全年无霜期229天。多东南风,夏秋季受台风影响较大。
2、崇明县
崇明地处咸淡水交汇处,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尤以蟹苗和鳗苗最为珍贵。1974至1984年,为全国22个省市提供蟹苗169860.4斤,为外贸部门提供鳗苗12290斤。崇明紧靠吕四、佘山、嵊泗等渔场,水产品种逾百,主要经济鱼类有刀鲚、凤鲚、银鱼、鲻鱼、鲳鱼、鳓鱼、带鱼、达氏鲟以及虾、蟹、海蜇等。1984年捕捞量27.2万担,是1949年的10.9倍。崇明境内鱼塘密布,淡水精养鱼塘面积15127亩。1984年全县水产总量共34.1万担,崇明成为全国重点渔业县和上海市淡水鱼生产基地。
崇明滩涂广阔,1984年,吴淞地面标高零米以上有42万余亩。滩涂上盛产石璜、螠蛏、蟛蜞、芦苇、关草、丝草、芦竹。东部滩地是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候鸟的栖息地。1981年中日两国协定保护的227种鸟类中,本县可见132种。黄鼠狼是本县较重要的野生动物资源。1984年全县收购黄狼皮16331张。野生植物品种繁多,可供药用的就有百余种。
崇明古代居民多以渔樵为生。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曾为流放地,囚徒在此煮盐,盐业始起。1222年(宋嘉定十五年),姚刘沙和三沙均设有盐场,元朝时盐业仍十分兴旺。以后土质变淡,盐业渐衰。明清时期,农业、棉纺织业和沙船业成为崇明的主要经济支柱。沙船业盛时有近700艘沙船从事海运;棉纺业兴旺时,曾有“织机声彻夜相应”之说;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有水稻、三麦(大麦、小麦、元麦)、玉米、三豆(蚕豆、赤豆、黄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香料、中药材等,此外还有薯类、瓜果和蔬菜。崇明棉花纤维长、衣份高,现被列为生产出口纺织品的特级原料。
崇明岛临江濒海,岸线绵长,筑堤固岸向为首要。明代嘉靖中曾筑官坝于吴家沙,以后又相继筑北洋沙堤、平洋沙堤、刘公堤和赵公堤。解放后,全岛人民修堤筑岸,兴建海塘,并港建闸,整顿水系,促淤保滩,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先后在江海易坍地段建丁坝188道,建护坡护坎122.75公里,并拓宽增高加固堤岸,使环岛大堤基本达到高8米、顶宽5米的标淮,能抵御历史最高潮位5.80米和十一级强台风的同时袭击;兴建水闸26座、沿江涵洞104座、内地涵洞24261座;疏浚整治骨干河道1016.18公里;建立固定机口872座、排海泵站11座,实现了电力排灌。实现了前人所向往的“金堤巩固,永庆安澜”的盛世之治。
新译通翻译公司提供崇明县翻译服务,为体现高度音意统一,同时也体现了公司“诚信待客、以诚立业、共荣发达”的宗旨。公司于2000年7月正式营业,业务以翻译(口笔译)为主、以商务中介、软件开发、技术咨询服务、网站设计等为辅。公司是崇明县知名和有技术实力、也是目前上海市最大最专业的科技型翻译公司。看看同行的网站,再看看我们的动态公司业绩,众多和不断扩大的新老客户群就知道我们专业不专业。公司目前业务涉及长三角地区等省内较发达的市并辐射到珠三角地区、上海、浙江温州、福建、广东及少量海外业务,在建筑、机械、化工,金融,汽车,地质等专业翻译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